我的两点学佛体会

  科学与佛学

  作为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便是科学知识、科学领域的进展。在为这些成果振奋的同时,也有一丝忧虑,记得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杨焕明教授来我校作报告时这样说:我们每取得一个科学成果,就好像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放出一个灾难来,我当时便想,这真是和佛教中“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的观念很相似。

  虽然“因果”的观念在人群中广为所知,但我觉得很多人并未理解其内涵,一次乘车碰到一位从灵山拜佛回来的居士,他推荐我看一光盘,讲一个人如何因为吃了蛇肉遭到报应,皮肤变得像蛇皮一样。他说,现世现报。我无言以对,佛学中的“业”、“报”若果真只是这种含义,那这门宗教只够下品了。看电影《黑客帝国》时听到这样一句:“自然法则难以逃避,正是自然使你们来到这里,别人眼中的巧合,我看是结果;别人眼中的机会,我看是代价。”这句话倒可为“因果”作注脚。其中的“自然法则”不妨换成“因果法则”更具体。我以为“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时要告诉人们,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事情,所持有的想法都是原来我们经历的事情、想过的念头的结果,而现在的种种又会在将来产生结果。比如,现在的温室效应问题,生态失衡问题,均是原来人们所作所为的结果,而如果我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那么现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因组研究、芯片人试验将会导致更大的环境、伦理灾难,“智慧出,有大伪。”老子斯言不谬。

  爱因斯坦这样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的”。既然我们已正信因果,察觉到了未来的祸事,所谓“菩萨畏因”,那么我们就需从“因”着手,防患于未然。在此过程中,我以为佛学的教义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对科学或者说对社会的贡献在于要控制乃至消除人类永不满足的欲望。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得“苦”“集”“灭”“道”四谛,这恐怕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创举。如果说科学进程是一列火车,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就是他的动力,而佛学教义可作它的制动设备,试想,若火车没有刹车装置,它非得冲下悬崖,摔得粉碎。所以,正在或将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学些佛学知识,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正是时候。

  禅宗,缄默的哲学

  说了些佛学对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的个人看法,我还想谈谈佛学特别是禅宗对我的影响。遍观各种宗教,禅宗让我最感兴趣,个人以为也最符合中国读书人气质(或许应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读书人的气质)。第一义“不可说”是其特征的绝佳写照。历史上各位禅师妙趣横生的回答“为止小儿啼”,“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即向汝道”,看似答非所问,都是直指“第一义”。如六祖所言“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无”不是任何“物”,当然没有什么可说了,若为它强加定义去描述,就是对它施加了限制,我认为禅宗另一大特点就是不限制,没有固定的参悟形式,没有标准的解答,重视的乃是个人所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当然与“第一义”密切相关,因其不可传授,所以只能靠各自体悟了。冯友兰先生这样描述“见道”的不知之知——“知识与真理不分,人的心灵与它的对象合为一体,以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不再有任何区别”。真是奇妙的境界,我真是希望能经历这种“如桶底子掉”的内心体验,即使挨几禅棒也愿意,所以,希望贵寺能给我个机会,让我对佛学,对禅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验。谢谢!

  来源:佛教网